飞机降落在南昌机场之前,我被地面的绿色吸引住。同样是省会城市,广州机场是没有如此养眼景象的。我想,这应该是友好南昌送给我的“前菜”,让我对接下来试驾的绿色产品江铃集团新能源E和ES有更多期待。[图/文:容荣举]
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年初,仅用两年时间就生产出4款产品,速度之快让人赞叹。江铃E是品牌旗下唯一一款三厢纯电动车,满足以三厢为美的消费者审美特征。江铃集团新能源在年12月正式获得独立生产纯电动车资质,从时间节点上讲,江铃E颇像江铃人给自己的礼物。
江铃新能源目前有E、E、E、ES共4款产品,其中E和E属于入门级产品,接下来上市的E和ES则属于中端产品。
同许多新能源汽车一样,江铃E以蓝色车身为主打颜色,它既寓意清洁动力,也能带出时尚亮丽的气息。
江铃E车身长宽高分别是//mm,轴距mm。其中轴距一项比同品牌其余3辆车都长,让人对车辆的乘坐空间有更多期待。
江铃新能源坚持走正向研发路线,赋予E一个有渐变效果的下格栅,像水从左向右流动,让我有新鲜感。但从技术角度讲,纯电动车型未必需要如此多孔来协助散热。
大灯的远/近光都采用卤素光源,作为一辆受成本限制程度大的纯电动车,这是可以被理解以及常见的。
继续从车辆定位和成本层面讲,江铃E配备前雾灯是让我意外的,它无疑是消费者的彩蛋。
一条硬朗的腰线使江铃E的侧身显得扎实,出于保护电池和提高车辆通过性的考虑,三厢车江铃E车身最小离地间隙达到了mm。但满足安全要求之后,车身美感也受了一些影响。
车外后视镜配备电动调整功能和LED转向灯,就这样的配置水平而言,江铃E同使用传统动力的大部分A级车是没有分别的。另外,前翼子板侧也配备转向灯,双重保障。
江铃E是为了满足三厢车消费者的审美特征而设计生产的车型,它的车尾结实饱满,确实有让人喜爱的理由。
后备厢盖还有微微上翘设计,这是使用传统动力的大部分A级车常见的设计,能帮助避免单薄感。
试驾车型配备可视倒车和泊车辅助系统,它们无疑是很好用的“搭档”,但泊车辅助系统的雷达安装得稍显生硬了。
据知,江铃E提供铝轮圈和钢轮圈,试驾车配备的是前者,轮胎尺寸是/65R14。
外观小结:作为车身长度有限的微型车,江铃E的车身美感其实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缺乏传统动力车型常见的便利性配置,可视倒车和泊车辅助系统尤其值得一赞。当然,通过泊车辅助系统的雷达可见,车辆细节还有提高的空间。
江淮新能源E外观
新能源车型普遍喜欢使用蓝色元素,江铃E也不例外,空调出风口、门把手都能见到蓝色元素。但我认为如果能在该蓝色的基础上稍稍降低纯度,或提高明度会更容易给人清爽感。
*与黑的内饰搭配应该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讨人喜欢的。江铃E内饰既简单,也有亮点,9英寸中控台屏幕就是亮点之一。
考虑到价格原因,我能理解方向盘使用手感稍次的塑料材质,但方向盘无法调整就略显不便了。
液晶显示屏列出的数据很多,但胜在有很好的排版,不让人眼花缭乱。
9英寸中控台屏幕显像的细腻度不错,点击APP图标能获得利索的反应,但左上角的“返回”键一栏图标稍小,相对而言,没有APP图标好用。
江铃E车载智能系统基于安卓4.4.4版本研发,提供苹果、安卓智能电话互联功能,实现在线导航或其它浏览功能,实际操作起来也还算流畅。
微型车配备自动空调系统是不多见的,让人惊喜的。出于车厢除雾需求,系统提供PTC加热功能,但PTC效率还有提高的空间。
换挡杆前端有非常规整设计的同时,不影响该区域的储物能力,这是B级车最常使用的设计。
前排座椅不提供高低调整,方向盘也不可调整,好在前排有足够的头顶空间,使身高cm体验者不至于显得局促。
保持前排位置不变,身高cm体验者在后排只能获得一拳左右的腿部空间,头部空间也比前排小,看来三厢车的车顶形状对头部空间影响不小。
四门都配备电动车窗,驾驶侧更有一键降窗功能,有效地提高用车便利程度。另外,门板的储物能力基本让人满意。
虽然一辆纯电动车型需要装备大体积的电池,但电池对江铃E后备厢空间的影响并不明显,也就不影响日常载物。
内饰/空间小结:江铃E内饰设计很简单,但配置已经紧贴潮流,利用9英寸屏幕可以轻放与智能电话互联,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无限的在线功能。对于身高cm的体验者而言,后排空间需要他稍做迁就,调整一下坐姿也不难获得更多头部空间。
江淮新能源E内饰/空间
前面讲,这次提供给我们试驾的车型有江铃E和江铃ES。我想当然地认为江铃ES的功率比江铃E大,但实际上不是,两辆车搭载的电动机额定功率同为15kW(20Ps),但江铃E电动机最大功率达到35kW(47.5Ps),比江铃ES高5kW(7Ps),相当于有更好的动力储备。
江铃E配备的电动机额定功率15kW(20Ps),最大功率35kW(47.5Ps),峰值扭矩Nm。
享受着电动马达特性的红利,江铃E的起步加速一点也不含糊。因为不存在换挡需要,也就可以避免传统动力车型容易出现的变速箱不流畅问题。
但这种顺滑也很容易被一脚深的油门(电门)打破,在车厢其他乘员完全没有心理或生理准备的瞬间往前窜,这时电动机非常积极,非常进取的脾性也往往得到淋漓体现。
当然,这是以降低乘员舒适性为代价的,除加速时的颈脖受力不说,急踩油门时电动机也会有些躁动,那种感觉就类似于ABS在小程度地阶入工作。好在,这种躁动只会被驾驶者捕捉到。
江铃E设计车速大于或等于km/h,只是随着车速升高,加速度会有所减弱。这过程里电动机难免有噪音问题,而江铃E将噪音限制得不错,不会有尖锐的嗡嗡声。
很多纯电动车型考虑到电池保护问题,而将悬挂系统做得偏硬,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却很容易影响乘坐舒适性。不过,江铃E的悬挂并不硬,在颠簸路面的表现同传统动力A级车型差不多。
试驾小结:江铃E能给人爽快的驾驶体验,它的刹车也值得一说,该车悬挂不硬,但前碟后鼓式刹车却有点硬。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踏板软一些,循序渐进一些的刹车,比如ES的刹车就相对地讨人喜欢。
江淮新能源E动力
这次试驾的另一个主角ES是E的升级换代产品,车身尺寸明显比E大,便利和安全配置也更丰富。难得的是,车身整备质量不因为车身大、配置增多而变重,对需要更大程度地考虑负重问题的纯电动车而言,无疑是个不错的消息。当然,两辆车的外观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江铃E外形走可爱路线,有一对让人印象深刻的鹅卵石形大灯。而江铃ES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俊朗灵动,前脸和大灯轮廓都相对E清晰许多。
江铃ES车身长宽高分别是//mm,轴距mm。虽然尺寸明显比E大,但按照常用的划分法,它属于微型车(即A00级)范畴,提供4个座位。
难得的是,江铃ES车身整备质量不因为车身大、配置增多而变重,对纯电动车而言,无疑是个不错的消息,毕竟纯电动车型的功率一般比传统动力车型小,需要更多地考虑负重问题。
格栅面积不大,而且是封闭的,这是因为纯电动车型的散热方式与传统车型不一样,封闭格栅有助于降低风阻和风噪。
大灯光源是LED,无疑是让人雀跃的一项配置。但试驾车型不配备雾灯。
保险杠的蓝色饰件看起来像中国传统吉祥物玉如意,车尾也有蓝色饰件呼应车头,而前后呼应是时下车辆的设计潮流。
江铃ES比E有更突出的腰线,能很好地呼应俊朗的前脸。
后视镜提供电动调整和LED转向灯是超过我预期的,毕竟我们能容易地在市场上找到非电动调整后视镜的纯电动车。
更让我惊喜的是,作为微型车的ES能提供全景影像监测系统,通过将车身四周影像化而大幅度地提高用车便利和安全性,尤其受女司机欢迎。当然,只有顶配车才有该项配置。
尾灯经过熏黑处理,在白色车身背景下显得更加抢眼。另外,尾灯光源都是LED,连倒车灯也是LED。
试驾车型配备铝制轮圈,铝材相比钢材有轻量、容易造型等特点。轮胎尺寸为/60R13。
从来审美都是主观的,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更喜欢江铃ES,喜欢它的两厢式车身,也喜欢它俊朗灵动的外形。车身配置也可圈可点,虽然没有前雾灯,但LED能值回票价。
江淮新能源ES
因为受成本制约的程度相对大,所以小型车和微型车的仪表台表面常使用塑料材质,这样一来当我看到江铃ES仪表台使用塑料材质时,也就不觉得意外。配置方面,试驾车配备液晶仪表盘、全景影像监测系统、导航、自动空调、后视镜电动调整功能,以及ABS+EBD、上坡辅助等等。
微型车的仪表台表面常使用塑料材质,这样一来当我看到江铃ES仪表台使用塑料材质时,也就不觉得意外。
方向盘是塑料材质的,而且不提供调整功能,但有一点是值得赞扬,该方向盘的助力大小能随车速变化而变化。
液晶仪表盘同样以蓝色为主,很好地衬托出ES新能源车型的身份。另外,液晶仪表盘看起来也新潮。
同江铃E一样,江铃ES中控台屏幕也达到9英寸,搭载基于安卓4.4.4版本的智能操作系统,提供智能电话互联和语音控制功能。
空调控制面板为触控式,看起来有科技感和紧贴潮流,但讲到操控便利程度,物理旋钮或按键还是有优势的。
车窗开关设计在换挡杆后面,应该会偏离了一部分人的操作习惯。当然,首次购车的人要另当别论。
前排座椅高度不可调整。身高cm体验者在前排能获得一拳多点头顶空间,算不上宽裕,但也基本够用。
保持前排位置不变,体验者在后排获得的腿部空间是一拳+两指,空间体验相比江铃E好,这应该是因为江铃ES通过大幅度地压缩后备厢空间获得的。
因为配备触控屏,江铃ES内饰会有不错的科技感。后排乘客的腿部空间也算可观。但有得有失,后备厢空间稍小了点。
江淮新能源ES内饰/空间
据介绍,江铃ES使用的动力系统与江铃E动力系统有部分相同,但两辆车的动态却有明显分别。如果说江铃E是急性子,那么江铃ES就相对地有耐心,加速更加缓和,电机噪音和震动都更加小,显得更文静的样子。
江铃ES配备的电动机额定功率15kW(20Ps),最大功率30kW(40Ps),峰值扭矩Nm。
江铃ES加速时动力输出流畅,过弯动态更加稳定和身手敏捷也让我对它有好感。相比之下,江铃E车尾就显得不够灵活。当然,对于一辆通勤用的纯电动车,这可能不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