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属于你城市的夏天味道#
在绍兴城东南的会稽山麓,有一座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的庙宇,华夏的立国之祖、治水英雄大禹就供奉在这里。巍峨高大的禹王殿内,塑着一尊高达六米的大禹王立像。他面带忧色,头戴冕旒,身穿黑底朱雀双龙华衮,手执玉圭,脚穿草鞋。在他背后的壁上,画有九柄*斧。人们会问:大禹王为何是立像而不是坐像?这里面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据传,远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田园庄稼常被洪水淹没,氏族先民生活极端困苦,随时都有葬身鱼腹的危险。部落联盟首领尧命大禹之父鲧负责治水。鲧认为:洪水为患,主要是流动所致,阻止其流动,水患定能消除。
结果事与愿违,虽经东堵西截,南拦北阻,洪水依然泛滥成灾,九年治水,付诸东流,最后被殛于羽山。大禹继承父亲未竟事业,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治理洪水改堵截为疏导。他手执耒锸,带领氏族先民跋山涉水,栉风沐雨,冒寒受暑,日夜辛劳。在长达十三年的治理洪水中,胼手胝足,舍生忘死,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在广大氏族先民的共同努力下,治平了水土,恩泽了九州。
大禹治水时,过着十分艰苦和非常清廉的生活。吃的是糙米饭,佐料是野菜做羹不调味。加之长期跋涉于沼泽地带,积劳成疾,双腿竟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行走时步履维艰,端坐时膝盖难以弯曲,整天只能站立,而不能坐下。后人为纪念这位与大自然搏斗了一生的治水英雄、不屈不挠的先祖大禹,故将其塑成了立像。
大禹身上的穿着和装束,也有它的来历。他额冠上覆盖的朱漆长板,称为“冕”。冕前后两端各下垂有12串珠子,叫做“旒”。这12旒代表着九个州和“天、地、人”三才。大禹王双手捧着的那块玉圭尖端上的三颗星文含义与之相同,也代表“天、地、人”三才。首先是“天”,包含日月星辰和雨露滋润等,使大地上所有动植物均能依赖生长。其次是“地”,孕育着山川、水泽等,能够生长万物。再就是“人”,是万物之灵,是创造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主人。
大禹身上穿的龙袍为什么是“玄色”的呢?
那叫“衮服”,俗称“龙袍”。你看那宽大的袍裙下垂的彩带中央,镶着金色并头葵龙两条。这是人们歌颂神化的鲧和禹父子俩,所以农历本上有一龙治水和多龙治水的图案。正如廊联上康熙皇帝御笔所写的“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据说,大禹在带领氏族先民治水的过程中,常常是汗土沾衣,且又因浆洗不便,为此,只得将衣服染成“玄色”。照现在的话说:一是氏族先民在治水中生活困苦,没有更多的衣服可换;二是昼夜治水更没时间去洗晒衣服,故采用“玄色”,这样脏点没啥。
再说说大禹王身背后壁上的那九柄*斧吧。那九斧,它的象征就更多了。“斧”,首先在治水中发挥了利器的巨大作用。治平水土后,更是禹引导氏族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工具。当禹大会天下诸侯计功于会稽山麓时,由于防风氏误期问斩,“斧”就是执法的刑具了。禹继位后,曾经征伐过三苗的叛乱,“斧”则担负起巩固国防、保卫家园的神圣职责。更可贵的是,
象征着九州,即冀州、幽州、豫州、雍州、青州、兖州、徐州、荆州、扬州,会稽当时属于扬州管辖。
禹治平水土后,被推荐为帝舜的继承人。当时每个州都有一个大酋长,亦即是大诸侯。大禹做了九个州总酋长,是全国的最高首领。
因为“斧”音与“五”音近似,古人曾把“斧”字当作“五”字的同义词解释。所以《康熙字典》中,有“斧”即“五”也之说。这就是说,大禹和九斧,正是“九五(斧)至尊”。因而,历代王朝都把“九五至尊”作为皇位的尊称。大禹像身后排列着九斧,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他恩泽九州、创造华夏文化,为千秋万代所敬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