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德洲
编辑:网上车市新闻总编辑牛莉
图:PR网络
在大众集团CEO迪斯敲下题为《我们如何改变大众》的长文后没多久,一万多公里外的东方也开始酝酿一场巨变。
12月8日,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在大众汽车(安徽)揭牌仪式上宣布,大众汽车(安徽)将投资亿元在合肥建设一家产能30万辆的新工厂,至年投产多款基于MEB平台的新车型。
迪斯也在当天的视频致辞中表示,大众汽车(安徽)将成为大众汽车集团电动化战略一大重要支柱。
中德双方的高效联动,无疑是对6天前那场大动作的进一步诠释。
12月2日,大众中国投资对江汽集团的增资和大众中国投资、江汽股份对江淮大众的增资事项完成工商登记变更,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
在迪斯的那篇文章里,他以一种近乎直白的方式控诉着大众集团长久以来的积疾——架构臃肿、思维陈旧、利益集团束手束脚……甚至直指大众集团的历史、体量、市值及传统汽车制造业的深厚经验,在时代的浪潮面前就是一种累赘。改变势在必行。
对身为自主车企的江淮汽车来说,大众(安徽)这名新生儿的降临同样堪称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它在帮助江淮纳入大众汽车帝国架构的同时,也为帝国的主理者提供了一个二次远征东方的新支点。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其角色地位都是跃升的。
当大历史的车轮碾过,江淮与大众双方不得不重新审视各自在两国经济版图中的位置,也终于在兜兜转转之后,找到了各自与这个纷乱世界的内在联系。
你问大众要去向何方,迪斯指着安徽的方向。
“江淮大众”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年。当年6月,江淮汽车与大众集团合资成立了新能源企业“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第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合资企业,江淮大众以新创品牌——思皓为经营核心,不过它的开局并不算顺利。
江淮汽车年年报显示,江淮大众项目当年亏损3.6亿元。直至江淮大众更名大众(安徽)之前,思皓品牌只上市过一款小型纯电SUV车型E20X。它真实的市场表现究竟如何,外界基本无从知晓。
而在刚刚落幕的广州车展,细心的人恐怕也已发现了一些风暴来临前的蛛丝马迹。江汽控股的媒体日发布会上,商务车品牌“瑞风”正式独立并发布全新独立品牌标识“reFine”,思皓也作为乘用车品牌正式独立。作为对比,“江淮汽车”四个字则几乎完全隐匿于公众的视线之外。
显然,江淮汽车希望借助与大众集团更进一步的合作,将自家乘用车品牌拉上高速发展的正轨。即便达成这一目的的代价,是“JAC”字母再也不会出现在未来的乘用车产品之上。
事实上,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江淮汽车就已经加快了乘用车领域的转型节奏,以大众集团为标杆,在开发、制造等多个方面全面向其靠拢。
例如,江淮旗下的乘用车一工厂不久前已按照大众集团标准完成了改造,或将与未来的大众(安徽)旗下合资车型共线生产。
由此可见,一番组合拳之后,大众与江淮的联姻进入了一个更加清晰的新阶段。
未来,瑞风品牌将主攻商务车市场,思皓品牌将承担起振兴乘用车业务的历史重任,早已深入人心的JAC品牌标识则将继续深耕商用车领域,好好利用多年来积累的市场基础。
从此,再无“江淮大众”。
鲜为人知的是,自年创立,思皓品牌就是大众集团旗下的第13个子品牌,低调地偏居于大众集团世界版图一隅。但从大众(安徽)正式落地的那一刻开始,思皓或许才在真正意义上被纳入了大众汽车帝国的框架之中。
此前,德国《商报》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大众汽车正指望借中国合资伙伴江淮汽车生产最新的小型纯电动车,最初只在中国生产,未来将出口到欧洲。
江汽集团乘用车营销公司总经理助理谢长勇在广州车展期间接受网上车市专访时也曾表示,思皓将在年迎来产品大年,现有的渠道形象正有序切换当中。
事实也的确如此。按照大众与江淮此次签订的协议,大众集团将授予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4-5个大众集团的品牌产品,还将优先考虑向大众(安徽)导入B级车、C级车甚至是商用车产品,动力形式则涵盖纯电动、燃油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
而从书面的经营范围上看,新成立的大众(安徽)也延续了江淮大众此前的衣钵:研发、制造纯电动汽车;研发制造电动汽车电池等新能源汽车相关核心部件以及销售整车及其零部件、组建、配件等相关新能源车业务。
这与思皓品牌诞生时“聚焦新能源”、“坚持本土化”以及“严格按照大众集团生产质量标准”等初心也是相吻合的。
按照官方说法,思皓品牌引入了德国VDA质量管理标准以及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试验验证体系,在产品品质上全面对标大众,最终与江淮大众(也就是现在的大众(安徽))共用“思皓”品牌标识。
如果一切构想都能顺利进行,那么思皓品牌无疑将成为大众在华合资板块的新一极。江淮汽车也能凭借与大众全球产业链的深度捆绑,从实质上提升自己的乘用车业务能力与体系能力。
不仅如此,随着大众集团的电气化进程不断深入,与电动汽车有关的新投资将源源不断从欧洲来到中国。根据计划,大众将在年前推出70款新能源汽车,基于其电动平台PPE和MEB生产的电动汽车产量将达到2万辆。
思皓势必会因此成为大众品牌电动汽车在华投放的前沿阵地,从默默无闻,走向万众瞩目。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是一个流传数百年的几何原理,放置于当今的商业世界中依然适用。
长久以来,南北大众分庭抗礼的态势似乎让大众这位“端水大师”也感到了些许疲惫。从上汽奥迪项目的一波三折,到ID.4X/ID.4CROZZ同台发布,大众迫切需要在不伤害既有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在华合资力量的重新分配。
自江淮大众更名为大众(安徽)开始,这个横跨半个中国的三角形,终于将第三边搭建完成。大众中国也得以找到一个新的支点,去撬动一个属于电气化的新世界。
去年,大众集团再度蝉联全球车市销量冠*,集团四成的新车交付量和三成的利润都由中国市场贡献,南北两家合资企业对此功不可没。
大众在中国的第三家合资企业已呼之欲出,要想维持住这份更加庞大的市场份额,势必要向中国导入更多新的车型、技术和资金——蛋糕必须要被做大,这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而比江淮大众的“告别”更加耐人寻味的是,江淮汽车发布的公告中赫然写着,大众中国投资已成为其控股股东——江汽控股的股东,持有江汽控股50%的股权,安徽省国资委持有江汽控股50%的股权并仍控制江汽控股。大众中国投资持有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75%股权,江汽控股则持有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25%股权。
这也就意味着,针对合资子公司大众(安徽)的经营与决策,德国大众将不再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在某些维度享有了绝对的主动权。随着大众(安徽)步入正轨,大众方面可收获的利润会更多,这势必会带来资源投入的进一步倾斜。
看似简单不过的企业名称变更之下,暗藏着的是国企与在华外资企业的博弈与深度捆绑。不论你接受与否,中德双方的汽车产业已携手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大众(安徽)的这一步,走得比特斯拉更踏实,又比华晨更加有魄力。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意味着年乘用车股比限制全面放开之后的大变革,已经提前到来。
车市观点:
从大众掌门人迪斯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谋略文化是印在德意志民族骨子里的基因。
而作为安徽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项目,江汽集团与德国大众的战略合作,又展现出了安徽地方*府宏大且深沉的东方式智慧。
我们大可拭目以待,待到合资股比完全放开后,今年这个异常寒冷的12月里发生的一切,一定会被后人反复书写、品味、借鉴。
淮河已向东汇入大海,狼堡的黎明依然静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