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走进课堂,循循善诱;埋头实验室,废寝忘食;深入田间,俨然一派农民本色。安徽农业大学作为农业院校,太多这样的教师典型。从许良元教授的执著创新到高智谋教授的37年初心坚守,我们看到了“三农”大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希望。致敬“三农”,致敬涉农教育工作者。
许良元:“小课堂”讲出“大学问”
全国优秀教师
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
日前,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上,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的许良元教授和同事们忙得不行,一方面要做好会务工作,另一方面许良元更看重赛场的“真学问”,别家高校学生都研发了什么创新设备,同行在工学专业教育教学方面有什么“真经”?
从教23年来,许良元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以爱施教,站好三尺讲台,做好学生引路人,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安徽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员、教学名师,获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突出贡献奖。
让学生爱上课堂
站上讲台容易,站好讲台很难。许良元在教学工作中很较真,从教23年来,他始终把讲好每一堂课作为最高的追求,把吸引学生爱上课堂作为最大的“学问”。
“前三板斧能砍好,就成功了一半”。许良元特别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眼球,尤其是前几次课,“一定要吊足学生胃口,就像厨师一样,如果你做的头道菜都不香,就很难吸引到顾客”。
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武磊说,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许老师讲课抑扬顿挫,听他的课就像在观赏一场情景剧表演。采用具体化的方式来进行直观教学,这样将会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为了帮助学生们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上课前都会花很多时间提前把需要的图画在黑板上,有了清晰的图示,就能一目了然,很容易就能把概念讲清。
许良元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他坚持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的统一,将前沿的学术理论、学科发展方向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许老师讲课很有条理,枯燥的原理、公式经他讲解,总是带给我们直观、立体的体验,一看就知道做足了课前功夫。”级机制专业学生潘正远深有体会。
许良元平均每周要上12节课,每学期批改学生平时作业近份。不管任务如何繁重,他都不会降低自己的工作标准。正是这种对教学的执著、对学生的真情,许良元的课程深受学生们喜欢。他面向全校12个专业开设多门工程图学课程,学生到课率极高,在最近10次学生评教中,获得8次优秀、2次良好。
勤勉的创业导师
工学院级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张*清晰地记得,年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比赛从早上8时到晚上8时,参赛选手不能出去,只能临场解决各种突发问题,指导教师只能口头指导。
“现场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都有,张*这一组却有条不紊。那是因为赛前,许良元指导张*做了很多次的模拟演练,把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进行了演练。最终,张*团队获本科生组一等奖。当学生捧起奖杯、挥舞校旗的那一瞬间,许良元内心特别激动:“那是我第一次带学生参加比赛,我没有让学生失望,他们也没让我失望。”
由于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许良元被聘为学院创新创业导师。他把“这个名分”看得很重,“学院选我当指导教师,就是对我的信任。既然指导,就要真真实实地帮助学生,不能挂个名就完了,那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受聘以来,许良元结合自身专业,积极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历练成长。
级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孙相杰想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但对大赛一知半解,找不到方向,后来在辅导员的介绍下,找到了许良元。“一开始很忐忑,毕竟不是自己的‘亲老师’,没想到许老师平易近人,很快就拉近了距离”。
随后,从选题开始,论证技术方案、项目可操作性,每一个环节,许良元都参与到孙相杰团队里,前后两个月的时间,他和孙相杰“泡”在一起,给团队打气,帮助技术指导,反复演练。终于,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孙相杰团队获安徽赛区一等奖。
近年来,许良元指导学生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农建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七项大奖。
服务学生的“网红”
下午2时不到,工学院大学生公寓*员工作站已经围满了学生,等着和许良元面对面交流。*员工作站是工学院为了密切教师和学生的联系,于年6月建立的服务平台。建立以来,成为教师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平台,特别是许良元,成了学生心目中的“网红”。
许良元耐心解答学生们的问题,忙到晚上九十点钟是常有的事。他希望每个学生都是带着问题来,拿着“答案”满意而去。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许良元还担任工学院教工第三*支部书记。他充分发挥“双带头人”的作用,推动*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相互结合、有机融入,把*组织的领导力和组织力转化为推进中心工作的强大动力。“将*支部打造成坚强的*治堡垒,让*员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此,许良元探索了*建引领教学科研、*员引领学生成才的工作模式。
许良元注重调动所有*员积极性,他说,“老教师们*治觉悟高、工作经验丰富,负责把方向、提建议;青年骨干教师有干劲、有活力,负责实施各项*建活动,相互配合,团队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近五年,他带领*支部两次获学校先进基层*支部,多人被评为优秀*员,两人申报国家自然基金、一人入选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两人入选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以上五项、国家专利六十多项。
许良元(左一)在指导学生完善参赛作品
高智谋:培育服务“三农”的种子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37年前,在农村老家,高智谋目睹村里庄稼地遭受病虫害,乡亲们损失惨重的景象,萌生了从事植保事业的念头。37年来,他秉承“教书育人,服务‘三农’”的信念,站好三尺讲台,奔波江淮大地,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省模范教师、省先进工作者、省教学名师。
课堂“烹调师”
怎样成为一个好老师?高智谋总结出三个关键词:新鲜,有趣,灵活。
高智谋认为,教学内容要时常更新,不能做好一套教案就一劳永逸,“如果讲的内容都在书本上,学生看书就行了,还要教师干什么?”
为了让课程内容始终紧跟学科前沿,高智谋常浏览学术网站,到图书馆、资料室查阅学科专业最新的科研动态,充实更新到教案中,保证学生“每节课都能听到新鲜的知识,让学生心随‘新’动”。
专业课程容易枯燥,怎么样让呆板的理论活起来?高智谋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每讲到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他都会把自己在田间或实验室遇到的各种典型案例分享给学生,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学生刘冬记得,上真菌学课程的时候,高智谋带来很多组织玻片,让同学们一个个传递,在实物观察中学到真本事。“如果只是在书本上、在PPT上看,就没有真切的感受,我们大家围在一起,手拿着组织玻片,就像面对着一个个真菌,很容易记住”。
高智谋还有一个“拿手绝活”,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回忆起自己刚任教师时,“一本讲稿、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几个模型就是全部的教学设备”。面对信息化的趋势,“不创新教学方式,就解决不了低头族的问题”。翻转课堂、角色互换、启发式教学……这些听似很潮流的方法,年逾六旬的高智谋运用起来却得心应手。
高智谋的课程广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以上过高智谋的课为荣,喜欢他的学生们建了一个群“高门子弟兵”。用学生的话来说,高智谋“就是一个高级烹调师,每次都能制作出美味佳肴,不仅‘菜品’种类丰富,而且有营养,让同学们味蕾大开。”正因此,他的课堂虽然大门敞开,却极少有学生“溜课”。
实践“引路人”
高智谋一直有个愿望,希望青年教师多往农村跑一跑、教出来的学生都愿意从事农业工作,“这样我们的乡村振兴就大有希望”。
年,高智谋成功申报了“安徽省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有着36年*龄的老*员,他希望发挥自己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和学生成长。
级研究生刘枭老家在农村,考上大学后一直对专业不太感兴趣,家里也不想让他再回“农门”。一次,他跟着高智谋到农村去调研。一到油菜地,老乡们就把高智谋团团围住,“高老师,这几天发现有病害,快帮我们看看怎么解决?”高智谋仔细地挨个地块儿察看,告诉老乡们怎么防治。临走的时候,老乡们握着高智谋的手再三表示感谢。
这次普普通通的实践教学,深深触动了刘枭。看到老乡们急切的目光,看着高老师不顾严寒帮乡亲们排忧解难,他心里想,“我是农村长大的,为什么就不能学好知识,帮助乡亲们致富呢?”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刘枭立志毕业后回到家乡,用农业科技帮助乡亲们致富。
像刘枭一样,很多学生在高智谋的影响下,喜欢上了专业,爱上了“三农”。
高智谋认为,“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要知道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因此不仅要做好知识传承人,更要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陪伴者和引路人,这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对学生如此,对青年教师,高智谋也一直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高智谋总是以行动潜移默化影响他人,与课题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成长。他常对年轻教师说:“做科研首先要有思想、爱思考、善总结,更要运用到生产中,不然你的科研成果再好也永远只能放在抽屉里,就失去了价值。”
农田“大医生”
常年在农村跑,高智谋深知,农民种地喜欢来回换种子,缺乏科学的田间管理知识,这些都会导致病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
“从培训抓起,手把手教农民怎么管理,才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因此,一到农作物生长关键期,高智谋就格外忙碌,他的身影出现在各地农田里,给农民大户讲课,帮着百姓解难题。
年,无为县水稻纹枯病高发,该县农业委员会邀请高智谋去现场指导。到了现场一看,亩水稻全部倒伏了。了解后才知道,原来当地是圩区,水稻的土壤层很深,农民选择了不适宜播种的品种,感病现象严重。高智谋当时就把大户们集中起来,教大家进行技术抗害,最大程度减少了损失。
肥东县不少农户种植油菜,菌核病防治水平较低,防治器械不先进,村民的防治意识淡薄,一遇到病害就损失惨重。高智谋为当地引进了烟雾机,教农民开展有效防治,产量显著提高,收益连年增加。
高智谋把农民当朋友,“做事情马虎不得,有时候一点做不好,农民就容易受损失”。有的地方对培训组织不够重视,高智谋却从不含糊:“对农民的培训不能走过场,一次没用,就讲第二次,两次没用,就讲第三次、第四次,总会有大作用。”
如今,高智谋每年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到农村开展技术培训,培训结束,他总不忘给学员和农户留下联系方式,便于他们遇到问题及时联系。
高智谋说,“一辈子做教师,多培养些植保人才;一辈子和农民打交道,帮助他们增收致富。这是责任,也是骄傲”。
高智谋(右一)在指导研究生分析实验数据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张华、通讯员曹雷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