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0天,累计公里,足迹遍布*河流域9个省份,作为“*河十年行大型生态考察”唯一指定用车,江淮星锐、二代瑞风S5和水利专家、民间环保公益人士一起,过湿地、进大漠、上冻原。经历了诸多复杂地形的考验,其出色的动力、优良的操控和减震性能赢得了广泛好评。作为“*河行”的亲历者,小编带大家一起去探寻这公里背后的故事。
初识“老太太”团长
刚过花甲之年的汪永晨是“*河行”的发起人和领队,很难想象一个“老太太”竟有如此大的毅力和担当。从平原到高原,为了一条河一坚持就是六年之久。9月8日,一路赶至素有“*河之源”美誉的果洛玛多县时,顶着海拔米之上剧烈的高原反应,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位老人。
西晒的阳光把老人原本儒雅的形象勾勒得多了几分坚毅。来之前就听过她不久前的“事迹”:面对*河源头多米的海拔高度,随行的专家和志愿者都劝她:年纪大了不比从前,莫要上去。可她坚持己见,说:“去年河源线比前年向后退缩了两米,今年是什么情况一定要亲自去看一看才放心!”上了河源,老太太亲自拿着一个空的水桶,走到岸边弯腰取水。“咆哮万里触龙门”,看着乌云笼罩下汹涌翻滚的*河源头水,汪永晨感慨道:“这才是誉满天下的‘中华水塔’,可惜水资源不复从前了。”
她告诉我,随着考察行程越来越赶,自然条件越来越艰苦,一些体力不支、高原反应剧烈的水利专家、科研人士都陆续返程了,现在留下来的都是一些退休的环保人士和新闻工作者,大家互相勉励,绝不放弃,一定要伴在*河侧畔,看最美的日出日落。而她,也由此被同伴们戏称为“老太太旅行团团长”。
“对于我们这样的活动,很多人认为我们就是旅游,但江淮不这么认为,江淮认为我们的这个记录在当今这个社会上是一种唤醒民众的做法,特别感动的是他们愿意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我们民间环保组织这样合作,感谢这样一个企业的胸怀。”说到和江淮6年的合作,汪永晨动情地说道。
在藏区的江南铁汉
多公里跑下来,郑章飞的脸色晒的和藏区原住民无异,尤其在与藏族同胞合影留念的时候,很难看出他竟是一个远从江南过来的人!
说他是铁汉不为过。自8月25日“*河行”大部队从北京出发时,满载专家和行李的江淮星锐全职驾驶者就是来自江淮汽车技术中心的郑章飞。“每天保底行进四五百公里,最高一次跑了多公里,夜路、山路、湿地、沙土路都跑过。”到达*河源头的时候,唯一没有出现“高反”的就是郑章飞。部队出生的他身体素质过硬,两公里的冻原路他小心翼翼地开了三个多小时才成功抵达*河源头,星锐和瑞风S5也由此成为第一辆登上河源的自主品牌汽车。
谁料进去容易出来难。在从河源返程的路上,天气骤变,狂风夹杂着雨水冰雹从天而降。而此时,瑞风S5的前轮又意外陷入泥沙中,整队人手足无措。在冒雨查看状况后,郑章飞卷着裤腿跳进了泥潭,在齐腰深的泥水里艰难地推着车子。每次车轮卷起的泥浆裹挟着碎石渣把他溅的满脸满身,可他愣是咬牙坚持到将车辆从泥沙中推出,在最短的时间内确保了人、车万无一失。“也亏得小郑是部队出生,换了别人,之后肯定大病一场,而他就跟没事人一样,第二天接着早起,搬行李和开车。”随行专家、现年62岁的赵连石老师说道。
除了开车,车辆日常的维护和保养也全靠他。在青藏高原,随着海拔的升高,在生存条件变得逐渐艰苦的同时,车辆的补给站也逐渐稀少。米之上的藏区,每到一处,首先找寻加油点、服务站的永远是他。
“郑工非常辛苦,后勤服务没人能比的过他,他摆出来的行李,无论车在路上怎么颠簸,决不会散……”一路上,只要谈起这个日渐黝黑的小伙子,大家伙都忙着点赞。
一样又不一样的事
在*河行的六天行程里,大部分时间都在高原地带来回转场,由此我也经历了一些看似一样,然而却又饱含地域特色的“不一样”。
第一天傍晚,我们赶到了玛多县一家宾馆和大部队汇合。在那个海拔多米的标准间里,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发烧时入睡”的痛苦。高原反应汇合着夜晚零度的冷风不时“侵袭”着大脑,昏沉欲睡的感觉逐渐消失,仅剩下了昏沉而已。这时,来查房的旅店老板问我:“床下的电热毯开关开了没?”我才知道,原来当地不管什么旅店,电热毯都是标配的,而房间仅有的一个插座也是给电热毯插头预留的。谢过老板后,我打开了电热毯开关,也终于在“浑浑噩噩”中深深睡去。
接下来,顶着“高反”的帽子,我们不敢沾丝毫荤腥。一天,难得在一家路边馆里寻到了久违的米饭,兴奋地每人盛了一大碗。可到嘴边连吃了数口才发现米是夹生的。本打算“气势汹汹”的去质问老板,却被同行的老师一句话撅了回去:“这儿的海拔,水烧到70多度就开了,哪有不夹生的饭?要习惯各地的生活。”
看似一样,其实不一样,就拿路边草原上随意闲逛的藏獒来讲,远看就是普通犬类,不过比哈巴狗大一点而已,可谁知一旦闯入“它家”的草场,便会狠追车队几公里不放,又是抓门又是咬轮胎的?不一样的地域环境,产出的吃、住、行都让我大开眼界,传递给我的除了好奇、新颖之外,更让我感动的是人们既与自然斗争,又能和谐相处的安逸、闲淡生活,换句话说,用心去看,你会发现一切都是有魅力的。
藏汉“鱼水情”
车队刚进村口,透过窗玻璃隐约看见远处弓宝吉家门口有一个正在挥手的人影。走的近了,才发现那是弓宝吉的母亲。停稳后,这位藏族母亲守在车门边,和第一时间下车的汪永晨进行了深情的拥抱。
“看到这江淮大车就知道你们到了”她激动地说到。接连几年,每次走*河,汪永晨都会特地到弓宝吉家看一看,询问牧场改革后的生活现状和弓宝吉的学习、功课情况,并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希望能帮助到他们一家。“是江淮让我们结缘的”随行的一位老师说到,“那一年正在山上放牧的弓宝吉看到了江淮星锐,便跑下来东瞅西瞧,于是就聊开了,还带我们去了他家。”就这样,“两家人”结缘了。
从弓宝吉家出来,沿*河顺流而上,在高速行进中,我们经常看到车队前方会出现一小群背着书包的学生,他们一听到身后传来车辆即将经过的声响就会转过身来,对着车使劲地招手,期盼能搭个顺风车。而路过的每一辆车,不管牌照是当地还是外地的,都会停下来,能带几个带几个。“这种顺风车的习俗能延续至今,也是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友爱吧,是各民族团结友好的代表!”在之后和当地县、乡领导聊天时,对方这样告诉我。
连续数天的行走,在感叹自然瑰丽、造物神奇的同时,亦目睹了母亲河的生态现状,感动我的除了一路上的人和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地各级机关无微不至的关怀。无论是每到一地的警车导航、安排住宿,还是各级领导携“抗高反”药物、食物过来探望,藏汉鱼水之情油然而生。
驾驭民族自主品牌汽车,深入到大自然最原始的地段,一样的民族风完美融合,才发现,诠释青藏的并不仅是地理上的抵达,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体验。而行进*河边的“江淮蓝”,蓝的也不再只是水,而是眼底、心灵的湛蓝。
行经在高原之上,那莽莽逶迤的山脉,浩瀚无边的草原,会让你轰然震撼,心旌摇荡。一种自然升腾却又超越自我的感受,伴随着步伐悠久而长远。只有沿着一条条入藏之路抵达高原腹地时,方可明白这块神奇的土地,是触及之后更难以忘怀的地方。
转载声明亲,如果你欣赏本文,欢迎转载。为了减少你的麻烦,并不需要和我们打招呼,只需注明作者、来源公号,这是体谅和尊重。
规则与善意,就在一念之间。
微视频《每一天我们一路同行》
觉得不错,请点赞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