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9月4日成都车展,江淮汽车()总经理项兴初早早来到了设在车展附近的午宴现场。
“我很想跟你们聊聊自主品牌的发展。”身为江淮总经理,项兴初一点架子也没有。
虽然今年江淮逆势上涨,1到7月份,江淮汽车是为数不多增长的自主品牌企业,但项兴初认为自主品牌面临的竞争形势仍很激烈,对江淮亦是如此。
不在竞争中崛起,就是竞争中灭亡。
而项兴初更是认为,自主品牌要取得突破,更是要“吃透”消费者的需求很重要。
要具备游刃有余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是在技术上的突破,江淮要打一场有准备的仗。
项兴初透露:8月初,江淮已经成立了新技术研究院和汽车电子研究院。
布局研发架构应对“结构性变化”
“两个新的研究院的成立,是为了迎合市场即将面临的结构性变化而成立的。”项兴初透露,解决江淮对前瞻性新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从中长期看,市场进入平稳增长期是大势所趋,”项兴初认为,虽然汽车行业是支柱产业,并且中国市场庞大的销量规模,仍给了企业很多机会,但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最终消费者选择谁,仍要以实力说话。
市场进入平稳期,各家企业都要寻求增长,豪华车要降价,合资品牌要下探,直接进入到自主品牌的优势市场,针锋相对,市场压力会无形增加。
而对自主品牌而言,首先要把握市场发展方向。
项兴初认为:未来的市场所要经历的是结构性的变化。
而所谓的结构性变化,指的是同样的销量下,某些车型的比例很可能会出现历史性的突破,而某些车型则可能原地踏步甚至一路下跌。
“未来的市场是属于新技术的市场,具备新技术、新的性能的汽车产品,将会取得新的突破,比如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高质低价的产品等,这些都会因消费成熟和消费升级而扩大在汽车销量中的占比;反之,产品性价比不高、技术落后的产品,在这一轮结构性变化中,很可能将被淘汰出局。”项兴初说。
所以,对于江淮而言,虽然目前形势不错,但不能因此而懈怠,如果不及时跟上市场所将面临的结构性变化,仍然可能被淘汰出局。
在项兴初的计划中,新技术研究院重点是打造汽车行业领先的前瞻性技术,包括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如新材料、智能汽车、以及全球范围内汽车行业正在进行的一系列技术革新,属于中长期的研究项目;而汽车电子研究院则重在与汽车电子相关的,之前主要依靠外资的汽车关键技术的突破。
实际上,除了这两个研究院,江淮刚刚设立了新能源研究院。而这三大新业务研究院,将与江淮现有研究院形成互补,组成江淮卫星状的研发体系,为江淮未来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提供幕后支持。
SUV确保“活下来”:突破需要“新能量”
不过,对自主品牌而言,要取得真正的突破,有了产品和技术仍是不够的。
今年1-7月份,虽然江淮实现了增长,但可以看到,与大多数自主品牌一样,江淮的主要优势市场也是SUV市场。
今年前7个月,江淮SUV累计销售12.61万辆,同比增长.29%。而其中销量最大的是瑞风S3,自去年8月27日上市以来持续热销,今年1-7月份累计销售10.38万辆,在SUV细分市场排名位居第三,在小型SUV细分市场排名第一。
“SUV市场的优势要继续保持下去。”项兴初坦言,而在S3大卖的同时,江淮于上月31日推出了售价5.88万—7.58万的SUV新品瑞风S2,将SUV产品继续下探。
“市场低迷,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低价的产品,”项兴初认为,但低价不等于低质,低迷市场下厂家争抢市场,消费者选择余地更大,所以,除了低价还要高质。也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江淮在S2上精益求精。
“S2虽然是款小车,但车内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我们的想法是要让消费者感觉到物超所值。”项兴初认为。
市场竞争的激烈,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品牌忠诚度更高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同时也降价提升了性价比,而选择余地更多的消费者,自然没必要拿自己的钱去冒险。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市场低迷,但是合资企业们纷纷信心大增,表示要借此提升市占率的原因。
如上海大众此前明确表示要借机提升上海大众的市占率。而合资企业的这些雄心壮志,当然也会付诸于行动,这反过来,又增强了自主品牌突破的难度。
“自主品牌首先要活下来,才能谈突破。”SUV的成功,可以说是为江淮“活下来”提供了必要的资源。而接下来要“活得更好”或者说实现突破,项兴初透露,江淮首先要像韩系车那样,上市一款产品,成功一款产品。
“每年上市一款新车,只要每款车都能年销10万辆,一年就是万辆。”项兴初认为。
但前提是,产品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把消费者研究透彻,而研究透彻,并非仅仅是研究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还要研究透,江淮通过怎样的形式将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并且取得他们的认同,同时,还要研究透,消费者在购买江淮的产品中和购买产品以后,需要什么样的购买体验和售后服务体验,也就是说,研究透测消费者,是一项“立体工程”。
当然,除此以外,还要通过开辟更多新市场来提升增量,如新能源汽车市场和海外市场。
在江淮的计划中,到年新能源汽车占公司总销量比例不低于30%,形成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愉观车市是《21世纪经济报道》汽车版记者俞凌琳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