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空空空世界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江淮地区是新近才认识的考古学文化区域,因此要重申考古学文化区域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相对的概念。这个概念不仅仅指在历史的过程中考古学文化区域是发展变化的;也是指每个时期人们所认识的文化区域受考古发现和研究的局限性制约,所划定的范围总是相对的。因此,对文化区域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过去,很多研究是把江淮纳入到海岱地区的范畴,但现在看,区分出来可能更为合适,当然对于这个地区的认识还刚刚开始,很多问题有待将来的发现,但目前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随着历史的进程。
江淮地区三河镇这里文化的关系趋于复杂,诸礼杂糅的漩涡地带特点逐步形成。古礼的主要贡献是提供不同礼制系统可以共存共荣、和平相处的例证。淮河、秦岭是中国自然地理的重要分界线,植被、农作物、气候、温度等南北差别都在此地显示。本文的江淮地区,大致是桐柏山以东的淮河流域到长江以北的苏鲁皖狭长地带。新石器时代以来,这个地区西面通过汉水流域与秦岭以南发生联系,东部和南部与长江下游相接西北和北面与郑州地区和以泰沂为中心的齐鲁地区相连。古代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域称作淮甸或淮南。
桐柏山唐代设置淮南道,东临海,西抵汉,南据江,北距淮,与本文地域范围大致相同。江淮之间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南北分治时争夺的战场,所以有“论形势控扼之道,守江南者必须先固淮甸,弃淮则江南不可保”的说法。如果将历史的镜头推至新石器时代,人们会发现区域的特点是自然地理环境构筑的,也是在历史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对这个地区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里考古学文化的认识同样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的考古工作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重要发现。
淮甸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学界关于“青莲岗文化”的讨论青莲岗遗址位于淮安宋集乡,废黄河(淮河)的南岸,北距淮河约两公里,一九五一年考古调查时发现。由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东部沿海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面貌又不同于已命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因而学术界有以该遗址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青莲岗文化”的动议。遗址既有彩陶,又有黑陶,故当时认为该文化是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化)的交流而产生的新的文化,年代在龙山文化兴起之后至汉代以前。
青莲岗文化在青莲岗遗址进行的四次考古调查,采集石器九件,以及陶片、兽骨、红烧土块等三百一十二件。但由于缺乏大规模发掘,对采集的资料又没有科学的分析,因此这个考古学文化自被提出命名之日起就存在着天然的模糊色彩,在时间、空间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混乱依目前对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认识来看,该遗址所有齐鲁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因素,包含较多的宁镇地区的文化因素,还出有太湖地区的文化因素。不加分析地将其作为“青莲岗文化”赖以命名的典型遗址,无形中为内涵的不断扩大预留了很大的空间。
陶片所以,后来发掘的新沂花厅、宁阳堡头等遗址因发现与青莲岗遗址有相同的带管状流罐形盉,南京北阴阳营、芜湖蒋公山遗址因发现与之相同的弧刃舌状穿孔石斧青浦崧泽、吴兴邱城、嘉兴马家浜等遗址因发现与之相同的腰檐釜和红衣陶等,都被认为属于“青莲岗文化”。如此,“青莲岗文化”便包容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四条河流之间的长江下游、江淮、黄淮三大平原,太湖、宁镇、江淮东部、齐鲁等地区不同时间的诸多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随着考古工作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发清晰地认识到“青莲岗文化”内涵庞杂、缺乏研究上的界定。
长江于是不断有研究对“青莲岗文化”进行修补和“修正”。近年来,在江淮地区进行的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尤其是江苏省高邮龙虬庄和蚌埠双墩遗址的发掘,确立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布性质年代与分期,提出了江淮作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区的新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回顾“青莲岗文化”的讨论可以使人们在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青莲岗遗址。并加深对考古学局限性的理解应该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青莲岗文化”的提出对于突破“大仰韶”和“大龙山”文化一统天下的中国考古学的认知模式推进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仍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