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年就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其本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两山论”,对我们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具有重大战略指引作用。
指引一:“两山论”替“大走廊”明确了思想防线。认识观决定方法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主体思想,就是要我们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生产力,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是我省建设“生态大走廊”所遵循的必然之义。
指引二:“两山论”给“大走廊”提供了道路指针。道路决定命运,“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之先行者扬州就为江淮各市开出了治愈生态顽疾的“必备良方”,一是严明法令,违者必究,二是实行全民参与、生态环保成果全民共享。扬州市各界在“宁要”和“不要”两者间毅然决绝,一旦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必须毫不犹豫地把保护生态放于首位,绝不走用青山换银山的老路、死路。
指引三:“两山论”为“大走廊”提供了实践导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造江淮生态走廊,就是为了给江苏人民打造“天然氧吧”,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GDP”。绿色、分工、共享,便是江淮人民诠释“绿水即银山”的完美答卷。“大走廊”的建设就是为了产业升级转型,建设特色、绿色的新型第三产业;就是为了区域发展一体推进,破除区域分割、权责不清的流弊;就是为了基础设施共享共建,驱动城镇一体化融合。
构建“江淮生态走廊”,首先要做的是克服一味追求GDP的体制惯性。构建“江淮生态走廊”,应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制度导向,规划先行。实施改革措施时应做到双管齐下:一手铁腕治污,做好生态损耗、污染排放的“减法”;一手生态修复,做足生态修复、绿化涵养的“加法”,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成清水走廊、绿色走廊和安全走廊。
构建“江淮生态走廊”,应使其既是生态工程,又成为人民的福祉工程。把生态文明融入新城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才能形成绿色的城市文化,让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更有持续动力;把生态工程从人民的生活环境做起,才能切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构建功能健全而健康的新型城镇。因此,在实施工程建设时,应加强生态系统管理,提高生物承载力,以生态用地为核心,保证生态用地数量,并多途径地提高土地和水域的生产效率。
江淮地区的经济转型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既需要加强绿色技术研发与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又需要优化绿色产业与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做到将静态的生态资产,转化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资本。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必然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这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