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在和环保政策唱反调,但是并不认可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来促使车企和市场硬接受新能源产品。而且,如果非要和我在环保方面理论的话,那么新能源汽车想要揭掉伪环保的标签,现在看来还远远不够达标。一个以火电为主的国家,靠电动车的普及来带动环保的进步,这无疑是掩耳盗铃。
4月1日,传统车积分已经开始核算,对于各大车企来说,也算是正式开考了。要么向政策妥协,大力发展新能源产品,大力推广让消费者接受。要么花钱购买正积分,把这件事儿办了,或者接受罚款。当然了,很车企都选择前者。
一些外资品牌为了适应双积分政策,纷纷组建合资公司,例如戴姆勒入股北汽新能源、雷诺-日产联盟和东风、福特和众泰、宝马和长城,最早还有大众和江淮。这种合资未来还在增多,但是就新能源市场表现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疲软状况。一方面是新能源产品价格高昂,再加上补贴退坡,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接受度还需要提升。
那么,在政策的逼迫之下,未来大量新能源产品的出现,必然会造成供大于求的情况出现,那么迎接车企的,将是一次非常惨烈的价格战。要知道,国产品牌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90%以上的份额,一旦形成价格战,那么新能源车企是弯道超车,还是自我毁灭,只有这两条路可以走了,届时要么政策上进行妥协。要么……电动车市场泡沫破裂,搬起石头砸掉自己的脚。
当然,最好的情况就是车企在保持盈利的情况下,大幅度让利消费者,这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事情,也是理想发展曲线。然而,从市场规律上来讲,大车企和小车企同时盈利,价格上消费者还能得到优待,是非常不现实的。因为造车成本不同,势必会造成大吞小的状况出现。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亚迪造一款KM续航的产品,成本为1万块钱,众泰造一款KM续航的产品,在配置和用料上不能亚于比亚迪竞品的话,成本很难控制在1万块钱,原因很简单,厂商自身体量不同。当然了,1万块钱这个数字,只是方便大家的认知,意思理解就可以了。
宝马Le上市,给出49.89万元的售价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在这个级别,一款插电混动买这个价格绝不算贵,甚至让人感觉有些便宜。足以说明问题,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同样出色的厂商,很有可能通过自身大体量的渠道,压缩成本,冲击国产新能源市场。试问,我们的一款优秀的插电混动车,卖到了多少钱?再问,两款车的品牌和品质上的差距有多少?很简单的数学题。
最后,甭管怎么说,双积分的利箭已经射出来了,它未来会引导自主汽车市场走向哪里,谁也不敢盖棺定论,作为中国的消费者,我们自然打心底里希望事情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也需要警惕这条路上所存在的陷阱,行业变革切忌一叶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