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汽车圈发生了两件事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是巨无霸出行企业滴滴悄悄赴美上市,但很快就被国家安全部门警告并被网信办做下架处理,表露出滴滴内心的阴暗与鬼祟。
二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表示拒绝和华为合作造车,展示出强大的企业自信。
对滴滴来说,不冤。
作为一家出行巨无霸,“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很显然,国家不能够任由互联网巨头们成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规则制定者,标准一定要掌握在国家手中,从而确保那些巨头在收集个人信息方面是克制的,是遵守国家利益的。
是的,这就是标准的制定和掌控问题,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命脉。造车也一样,一款车辆的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随意被其他企业操控。
对国内造车企业来说,尽管遭遇新势力咄咄逼人的攻势,大国企们也在积极做出改变,希望不被时代所抛弃。
不久前,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透露——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的态度是明确拒绝。
对整车企业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决定。
一方面,想要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独立自强,自主研发,最好是把所有上下游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连博世、德尔福这些零部件企业都别想占我便宜,特别是今年以来芯片短缺,让车企们更是如坐针毡——如果芯片是自己造的那我就谁也不怕了!
所以,这可能是上汽集团这样的老牌国企想一心抓住的关键。当然,说出这句话的上汽,财大气粗,不差钱,虽然目前技术突破还不行,但自信还是有的。
不就是钱吗?有钱什么解决不了?我们买了英国老牌车企MG,现在荣威、名爵这俩自主品牌不是还可以吗?
所以,自动驾驶我们自己搞,不和华为合作,一方面展示了上汽集团的研发自信,一方面也给其他车企敲响警钟——你们这些怂货,为啥不自己研发?为何不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拱手让华为扼住你的咽喉?
上汽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集团,当然不理解为何有些车企不自己把所有新技术、核心技术全部自主研发,而要让别人去分一杯羹。
这话道理不假。但目前无论自动驾驶还是智能汽车、电动网联的发展日新月异,聚集了大批专业的技术研发企业,这些打破常规的新企业,可能比上汽反应更快、技术更先进、数据更详实,直接采用他们的信息数据可以在时间上和效率上迅速占得先机,这是一个老牌车企难得的发展机遇。
所以,为什么必须自主研发?为什么不和华为合作?为什么一定要自己砸钱?
想象现在的电动车行业,当初车企们也是认为,即使不能介入到电芯层面,但至少在最后一道电池包和电池管理上必须自己来做。要不然车企就逐步沦为电池巨头的附庸,不能站在产业链的顶端。
后来的智能化转型时,车企们又担心如果全盘接受了华为、百度等自动驾驶或者车机系统,会变成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这些担心不无道理。
当然,对于车企来说,由于智能化涉及到的方面太多,应有尽有比较难,全部自主研发更难,车企不能因为零部件问题而耽误了造整车的效率,从而丧失攻占市场的机会,”拿来主义并不丢人。
而上汽目前赌一把的心态,也不是说不行,只是确实会有浪费钱、贻误时机的问题,现有供应商已经有靠谱的技术,自己研发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错过转型机会,得不偿失。
上汽虽然贵为国内最大车企,但说实话,和大家瞧不起的华晨类似,上汽也是严重依赖合资,自主品牌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所以,在不久前上汽集团的股东大会上,有股东对上汽集团的现状表示堪忧。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长城股价涨了五六倍,江淮汽车超过10倍,长安也涨了3倍多,可号称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上汽,股价却停滞不前。
一年前的年7月7日,比亚迪市值超越了曾经的汽车龙头股——上汽集团。
一年后的年7月6日收盘时,上汽的市值为.37亿元,收盘价为21.05元;比亚迪的市值为.16亿元,收盘价为.50元。
一个比亚迪=3个上汽。
天壤之别。
正如车企们无法拒绝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供应商,无法拒绝博世、德尔福零部件巨头们,无法拒绝米其林、普利司通轮胎,无法拒绝宝钢、福耀这些钢材、玻璃等供应商们一样,它们也都能有机会控制住车企这些躯壳,难道都要车企们从上下游全部自己研发、自己生产吗?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对于上汽来说,这种态度可以理解。但上汽目前需要的不是展示自己的英雄气概,而是尽快融入到大产业环境中去。
如果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了,还何谈独立自强?
如果眼看着自己从第一的位置上沦落,还何谈发展壮大?
俄罗斯完全自主的军事力量全球第二,那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