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中国地图,不难看出江淮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同时,这里也是中国古代政权林立之时最为重要的军事地区,更是,南北政权发生战争的主要地点。
那么,为何这里会变成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呢?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江淮地区附近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河流,以至于,这里也成为了北方骑兵南下的天然屏障,可以说,是南方政权防守的绝佳位置。但此处的弊端也在于此,由于,这个地区过于平缓,缺少山脉的掩护。所以,这就导致北方的陆军水军们也很容易就能突破防守。
这样一来,整个江淮地区就成了南北政权挤破了头都想占领的军事重地。
举个例子来说:
整个江淮地区的防御格局是一个以长江和淮河为横向依托、两条通道为纵向延伸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长江纵贯东西延绵几千里,并有众多支流,将一片辽阔的地域联系起来。长江上通巴蜀、中经荆襄、东连吴越,上下游之间相互呼应,使整个南方地区的形势得以完整。
三国时期,江淮地区处于黄河流域的曹魏政权和长江流域的孙吴政权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双方激烈争夺的要地。北方拥有江淮地区,可以作为平南的基地,南方占领江淮地区,可以作为防御北方的前哨。之后,魏、吴在江淮之地投入重兵,所以,最终形成了长达几十年的拉锯战。
另外,长江本身即发挥着阻挡北方铁骑冲击的天堑作用。魏文帝曹丕南征孙吴,兵至广陵,面对长江,不得不感叹:“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第二年,再次大举伐吴,见江水波涛汹涌,又感叹道:“嗟呼!固天所以限南北也。”
还有就是,在南北朝时期,战事频发,盘踞北方的北魏统治者拓跋焘率领着上万兵力向南推进,对于骁勇善战的北方军来说,南方军的战力可不只是差了一点。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溃败之后,北魏骑兵们几乎是深入到了江南地区的腹地,他们身后皆是血流成河的战场,而在这些战斗中北方军的兵力损失则是非常的少。
由此看来,如果继续向南部进发的话,将整个南方地区征服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拓跋焘在占领了多个城池之后,却未将主要兵力放在淮北一带,对于一些意义不大的城池甚至选择了弃置不顾,这也间接导致了后来的溃败。
现在想来,如果,拓跋焘当年对江淮地区的重视度再高一点的话,那么,历史的进程或许就不是今日史料中记载的那样了。而在北魏史记中的记载也提到了这次南征的失利原因——对江淮地区的不够重视。
由此可见,这片地区在整个南方战场中的地位有多高,对于一些北方的政权来说,占领了这片土地,几乎就标志着之后所有战斗的胜利了。
为了避免在和北方军正面对峙的时候吃亏,南方的政权一般盘踞在长江中下游的武昌、江陵,长江上游的泸州、蟹州等地。对于北方军来说,如果一开始就从上中游展开攻势的话,就需要翻过秦岭等几座大山,不光耗时太多,补给的运送也成了个大难题。
但是,当占领了江淮地区之后,前文说到的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汴水、济水等几条大河都可以作为补给通道来给士兵运送物资,可谓是省时省力,自此,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众所周知,打仗一定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补给不足的部队是永远无法取胜的,所以,江淮地区如此被军事家们重视也就显得不奇怪了。从历史上蒙古人南下和杨坚创立隋朝后统一全国征程的步骤就能看出,只要第一时间夺取了江淮,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那么,粮草供应就会一应而通。甚至,几乎可以做到将粮草提前数周送至战场,这样一来南征将会顺利许多。
再者说了,江淮地区也不是什么贫瘠的地区,丰富的小麦谷物和鱼虾资源足以满足士兵们胃里的需求。只要在江淮地区扎下了根,粮草都不是大问题。
古话说得好:“守江必守淮”,占领了江淮地区的部队将拥有可怕的集结能力和推进能力,这一点是四川和两湖地区无法相比拟的。
说了这么多,对整个江淮地区重要性的剖析也仅仅是从进攻作战这一点上展开的。
但是,要从防御作战上来说,虽然,江淮地区的归属权决定了南北政权孰强孰弱,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是,相比于四川和两湖地区易守难攻的天然地理优势来说,两淮地区战争中防御方的赢面就显得很小了,这并不是兵力的悬殊,而确实是地理形势造成的优势差异。
其中,具体案例可以参考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虽然,在陈帅的带领下,解放军取得了压倒性的全面胜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战斗中的解放军或多或少确确实实占了地理优势的便宜。盘踞在徐州一带的国军俨然就是古代战争中的守方,而解放军就是战斗中的攻方,其中的原理前文已探讨过了。可以说,陈帅的足智多谋加上地理上的天然优势,解放军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也就显得不奇怪了。
最后,江淮地区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如同前文已说道,是综合了许多因素之后得到的结论,如便利的交通位置、丰富的各类资源、巨大的军事价值等都成为了促成此地极高地位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