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回溯合肥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最突出的关键词就是:争先进位。历史上,合肥曾经三度作为侯国都城。年9月,国家指出:合肥不错,为皖之中,从长考虑,似较适宜。就此,省会定于合肥一锤定音”。
有人说,合肥是一座“风口城市”。
十几年的蜕变让这座城市更有底气成为站在时代风口的“探路者”。
“风口城市”,“风”从哪里来?
一、历史轨迹
1、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才确立的年轻省会城市,从前的合肥不是古都,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没有富饶的自然资源,而且城市规模不大,是一个不足5万人口的小县城,基础建设薄弱,产业基础单一,相比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可谓是具有先天上的不足。
2、上世纪五十年代,也是在大三线建设之前,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重镇,下迁了一部分轻工业给合肥,构成了最初的工业形态,70年代,由于当时的内外环境突变,进行了三线建设,产业西移是当时的大趋势,而合肥所处的地理位置既不属于东部沿海,又不属于西部地区,处在一个“左右为难”的尴尬区位,因此没有赶上建设的时机。
3、合肥不到十万的人口,工业产值仅余万,远远不如省内的蚌埠、芜湖等小城市,到了千禧年,合肥GDP不到亿,作为省会城市排在80名开外,当时被称为“大县城”。
二、城市区位
1、合肥地处安徽中部,环抱巢湖,境内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低洼平原三种地貌,江淮水东西横贯全市,是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
2、合肥是继上海后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年被《经济学人》评为城市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年到年,关于科学研究、知识产权等相关奖项合肥一个都没落下。
3、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江浙沪的长三角的代名词,是开发程度、经济发展、社会人文发展程度更高的一个区域,而合肥在年之前,是属于中部地区的,长期以来,进退两难,难以享受东边沿海地区带来的资源倾斜。
三、合肥兴于什么?
1、在合肥第三版总规里可看到,年获批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华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此基础上,中科大、中科院等综合性的研究中心纷至沓来,一时间聚集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成为了合肥的“储水池”。
2、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10亿的生产总值,合肥用了29年,改开到90年代中,用了16年突破百亿,年到年,百亿到千亿的转变,用了12年,无论是时间还是总量都在缩小中变大。
说起合肥产业的奠基石,当然是离不开京东方、蔚来、长鑫存储的。
年,合肥提出了“工业立市”的战略,早期的合肥以科教兴市,到后来发现,科教并不能直接转为工业,无法支撑产业和地区优势。
3、在当时,京东方作为液晶屏的领头羊,由于第四、五代生产线出现流动性、研发性的亏损,而又急需建设第六代生产线,当时合肥发现,家电产品本地配套高达8成占比,主要障碍在显示屏生产,超过九成都要进口,京东方当时缺钱,合肥抓住契机,在几个意向城市里脱颖而出,解决了京东方的资金流的问题。
京东方从6.5代线投到8.5代线,投到10.5代线,然后再把这个模式放在蔚来上,再放到长鑫存储上......
四、产业遍地开花
东边打造“万物互联的智能地”
1、“中国网谷”落户合肥瑶海区,是大数据企业集聚地,猪八戒网安徽运营总部落户瑶海,只是该区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和合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快速成长的成果之一。
2、瑶海区以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为契机,“智慧瑶海”驶入信息快车道,“汇成工匠”平台上线,创新建成安徽省首家建筑农民工创业孵化园……
南边打造“传统产业的升级地”
1、经开区曾经是合肥传统工业区,以家电、汽车零部件、物流、装备汽配为主,如今,经过产业升级转型,经开区重点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新产业,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是目标。
2、年,江淮、大众签署合同,成立江淮大众公司,拉开了合资的序幕,年,蔚来汽车总部落户合肥经开区,打造世界制造工厂。
西边打造“科技产业的集聚地”
1、高新区里有科大讯飞、美亚光电、阳光电源等众人皆知的高科技企业,合肥走出了独特的产业区域化、独特化的道路,“从有到大”的发展决心。
2、一条“量子大道”代表合肥高科技的实力,百度、华为、新华三等大型企业集聚,“三十而立”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北边打造“芯屏器合”
1、年,京东方落户合肥新站高新区,开启了合肥“屏”的时代。目前,该区有全省首个12寸晶圆代工企业晶合集成,以及一系列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企业;“屏”只显示屏,即新型显示产业,以京东方为龙头,带动上下游几十家企业的集聚,产值近千亿。
2、可以说京东方是合肥的恩人,新站板块又是合肥打造新兴产业的“全新一站”,目前,“芯屏器合”产业链布局已遍布合肥。
五、综合
无工业,不合肥。时代的江河奔腾不息。这十年,合肥的发展逻辑中,总是蕴藏着过去的荣光、未来的梦想。下一个十年,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