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大禹百折不挠、一心为公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整个精神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明时节,来到位于浙江绍兴的大禹陵,向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先人表达深深的怀念之情。在年这个特殊的清明节里,大禹精神将是鼓励遭受“新冠”疫情沉重打击的中国人民越挫越勇、重新出发的强大精神动力。
棂星门棂星门是大禹陵神道的起点。两柱单门冲天式的石质棂星门朴素庄严,门前横陈的青铜柱状物称“龙扛”,上有“宿禹之域,礼禹之区”字样,类似今天的禁行标志。左右两边的青铜柱为拴马桩,同时也是“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提示物,作用类似“下马碑”。
神道及石像生大禹陵的神道长度超过两百米,自西而东,随山势有较大的弯曲。大禹陵原来有五对石像生,年扩建时考虑到长长的神道上五对石像生过于稀疏,且数量也不合规制,遂将石像生的数量增加到十二对,即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卧牛、石虎、*熊、三足鳖、九尾狐、野猪和应龙。三足鳖是我第一次在石像生中看到的爬行类,九尾狐之类的也是第一次看到。
“大禹陵”碑神道尽处,是一座单檐歇山顶方亭,亭内矗立一通上书“大禹陵”的石碑,碑文的书写者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南大吉为陕西人,明正德六年(年)进士,是大儒王阳明的得意门生,知绍兴时,兴利除弊,有良好*声。
享殿过“大禹陵”碑,即进入大禹陵的祭祀建筑部分。享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背倚茂密的翠竹林,环境素雅。殿内神龛上供奉“华夏圣祖大禹之神位”,神龛上方悬“德配乾坤”横匾,两侧有联:“德泽惠黎民治水疏沟兴万利;功勋昭日月开基立国定千秋”。
“咸若古”亭“咸若古”亭始建于南宋隆兴二年(年),六角三重檐攒尖顶,全石构,其样式非常少见。“咸若古”一语出自一般被认为是上古之书的《三坟》:“我惟生无德,咸若古*。”
“菲饮泉”亭“菲饮泉”亭为八角单檐攒尖顶,亭联“卑宫菲食胼胝勤;洁行俭风泉涧涵”。“非饮”一词语出《论语·泰伯第八》“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这段话是孔子对大禹的赞美。
岣嵝碑在祭祀大禹的地方,“岣嵝碑”是一定不会缺席的。“岣嵝碑”的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峰上,相传为大禹留下的石刻文字,但后世已经确认其为假托。大禹陵里的这通“岣嵝碑”由时任绍兴知府张明道于明嘉靖二十年(年)转刻自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大殿大殿是大禹陵庙祠部分的核心建筑,夏启时代即有相关记载,但具体情况不详。有明确记载的大禹陵大殿建设始于南朝萧梁大同十一年(年),现存的大殿重建于年,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由于当时西式建筑理念大行其道,因此大殿的主体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进行了仿木处理。
大殿神台上塑大禹衮服冕旒彩色立像,梁柱上有三副对联,其一:“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其二:“绩莫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其三:“二仪清浊还高下;万国衣冠拜冕旒”。第一副对联为康熙帝撰文,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第二副对联的撰写者是乾隆帝,书写者是著名书法家王遽常;第三副对联是一副集联,上联取自宋代戴栩的《上丞相寿》,下联取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书写者是大书法家启功。
御碑亭御碑亭内石碑上镌刻有乾隆帝在乾隆十六年(年)祭拜大禹陵时题写的一首五言诗“展祭来巡祭,凭依对越中。传心真贯道,底绩莫衡功。勤俭鸿称永,仪型圣度崇。深惟作民牧,益凛亮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