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赐良机刘邓大军强渡淮河,刚刚通过河水 [复制链接]

1#

作者:太史小生

年8月7日夜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进攻序幕。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大军,以破釜沉舟的决心,突然行动。

一、刘邓大军便兵分三路,长驱直入,迅速跨过陇海铁路,像一把出鞘的利剑。直刺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大别山区

鲁西南与大别山区相距千里,从鲁西南到大别山区要穿越河南省的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前有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和敌人的守军,后有国民党军队的几十个旅穷追不舍,再加上天气炎热,部队连续作战,疲惫不堪。

邓小平和政治工作者及时向指战员指出挺进大别山的目的、意义。激励指战员一定要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开展思想互助和体力互助,战胜困难。

邓小平指示政治部,发出“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的口号,要求各级指挥员做好战士们的思想工作,共同完成党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不能恋战,甩掉敌人,冲破包围,就是胜利。

8月17日,刘邓大军到达黄泛区。

所谓“黄泛区”,是指年6月,国民党政府为阻挡日军,人为地炸开位于河南省郑州北郊的黄河花园口大堤,使滚滚黄河水肆意泛滥的豫、皖、苏3省44个县,面积达5.4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

这场“以水代兵”的计划,不仅没有阻挡得住日军的侵略,相反却造成了黄泛区多万人流离失所、89万多人死亡、人民财产损失难以数计的空前惨剧。

国民党河南省政府社会处撰写的《河南省黄泛区灾况纪实》披露,“泛区居民因事前毫无闻知,猝不及防,堤防骤溃,洪流踵至;财产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间多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魄荡魂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疠侵夺,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凡几。幸而勉能逃出,得达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艰苦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因之卖儿鬻女,率缠号哭,难舍难分,更是司空见惯,而人市之价日跌,求售之数愈伙,于是寂寥泛区,荒凉惨苦,几疑非复人寰矣!”

年夏天,滔滔洪水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放眼望去,黄泛区没有人烟,没有道路,只有满目黄水,遍地污泥,浅则及膝,深则及脐,行走十分困难。

杨国宇回忆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到大别山。过黄泛区是很难的,陈锡联(纵队)的大炮陷在里面没法走,邓小平决心大得很。有些人哭的哭,叫的叫,走不动,前面是飞机,后面是敌人追击。他狠心一下,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打到大别山去。大炮炸掉,不惜一切地炸掉,汽车甩掉……

刘伯承、邓小平身先士卒,手柱棍子,脚踩污泥,冒着骄阳酷暑和敌机轰炸扫射,与普通指战员一样,在黄泛区中共同跋涉。在这种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精神的鼓舞下,刘邓大军主力排除万难,通过20公里的黄泛区。

后来,邓小平十分感慨地说:“过黄泛区,真困难啊,重装备带不走了,只能丢了,所以打淮海战役的时候,二野的炮兵就很少。”

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敌情瞬息万变,险象环生。最关键、最紧张的时候莫过于强渡汝河了。蒋介石原以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向南进军是溃逃,是“溃不成军”。

直到刘邓大军渡过黄泛区和沙河后,他才如大梦初醒,意识到刘邓大军不是什么“向南流窜”,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大别山地区进军。蒋介石急调1个师零1个旅的兵力3万余人,沿平汉铁路南下,企图在汝河南岸挡住刘邓大军去路,对刘邓大军来一个南北夹击。

二、汝河之战,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激烈、最关键的一次战斗,关系到整个野战军能否完成这次中央突破战略任务

汝河并不是一条很大的河,它不过是淮河的一条支流。河面不太宽,但水深流急。两岸陡峭,部队徒涉不可能,而渡口的船只早被敌人砸沉或抢走了。

刘伯承在撰写《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回忆说:“8月23日下午。我中路先头部队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架起浮桥,抢占了汝河南岸的一个桥头堡大雷岗。敌人马上从东西南三面构成个马蹄形阵势,把这个小小的村庄围住,企图阻拦我军前进。此时我东、西两路部队已先敌越过汝河,逼近淮河,中路部队也有一个纵队先敌抢过汝河,继续南进,留在汝河北岸的只有中原局机关、野战军指挥部和一个纵队的兵力。”

“而紧跟在我背后的三个师的敌人,距离我们只有五六十里,不用一天就可以赶到。前有阻师,后有追兵,形势真是千钧一发,万分险恶。我们能否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抢渡汝河,关系到整个跃进行动的成败,从而也关系到整个战局。战略跃进的光荣使命鼓舞着我们,此刻,面前即使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必须打过去!黄昏后,我和邓小平同志赶到了汝河北岸先头部队的指挥所,命令部队以坚决进攻的手段对付堵击的敌人。说明‘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够打过去。”

亲历者李德生在《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纪实》中回忆说:“……8月23日下午敌八十五军吴绍周部终于先我赶到汝河南岸之汝南埠,将我中原局、野战军指挥部及掩护首脑机关的第六纵队截堵在汝河北岸。此时,唯我南进之敌三个师与我相距五六十里,炮声时时可闻……”

亲历者肖永银回忆说:24日上午,汝河上空出现了敌人的红头飞机。在我先遣部队的头上扫射轰炸,中午时分,汝河南岸西边的公路上,突然烟尘滚滚,人喊马嘶,黑压压的敌军由西向东,占领了油坊店、汝南埠一带。

刘邓大军先头部队冒着敌军飞机、大炮、机枪构成的火力网,奋不顾身,扑向南岸,占据了一个村庄,架起了浮桥。夜幕降临时,敌军燃起的大火,照得汝河对岸十几公里满天通红。

刘伯承和邓小平偕参谋长李达赶到汝河边,在离渡口米处的小草房里,听取第六纵队副司令员韦杰、第十六旅旅长尤太忠、第十八旅旅长肖永银的汇报。

刘伯承和邓小平严肃地问:“情况怎么样?”

“报告司令员、政委,十二点钟以后,敌八十五军吴绍周进入了油坊店、汝南埠一线,挡住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五十二团占领了河南岸大雷岗,工兵架起了浮桥。现在敌人正集中火力轰击北岸,封锁浮桥。我旅其他各团已集结河北岸待命,其他方面情况不了解。”先头旅旅长肖永银回答。

邓小平听了前线指挥员报告后,对李达参谋长说:“打开地图。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情况。”李达参谋长指着地图说:我军过沙河后,敌人发现了我们的战略意图,开始派部队向我追击,企图拦住我军主力,在洪河、汝河之间进行决战,以打乱我军进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现在敌人八十五军约三万人,已赶到汝河南岸,后面追击我们的敌军五十八、四十八等三个整编师,离我们只有50多里路了。

前有阻敌,后有追兵,中间横着一条汝河,战局真正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大家听了李达参谋长的介绍,感到情况比预料的严重得多。

前线指挥所离河岸很近,敌人的炮弹前一个后一个地爆炸着。同志们一边听李达参谋长介绍情况,一边担心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安全。一再劝说他们到屋子里去。他俩似乎没有听见,只顾看地图。正在这时,一颗炮弹落在隔壁院子里,轰隆一声,炸得泥土砖瓦乱飞,浓密的烟雾腾空升起。几位同志不由分说,卷起地图,把刘伯承和邓小平拉进屋子里。

邓小平向大家扫了一眼,说:“情况就是这样,现在除了坚决打过去以外,没有别的出路。今天过不去汝河,后面敌人明天就赶到了。过不去就得分散打游击,或者转回去。这就是说,我们完不成党中央和毛主席交给我们的战略任务。在最紧急的关头,正是考验我们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时候,我们要不惜一切牺牲,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打过去。”

刘伯承接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从现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我们要以进攻的手段对待进攻的敌人,从这里(他用手在地图上一划)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只要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够打过去。邓小平政委讲过了,这次战斗考验着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看你这个党员够不够分量!野战军要从这里渡河!”

后来,刘伯承回忆强渡汝河的战况时说:“河是非过不可,否则无路可走。在此紧要关头,我就给部队指挥员说:‘狭路相逢勇者胜。’结果还不是打过去了!……小平同志就屡次讲,要‘破釜沉舟’嘛!”

当年亲临其境的一位老同志回忆说:南下大别山的途中,当进到汝河附近时,突然发现河南岸有敌人大部队堵住人民解放军去路。

在前有堵兵后有追兵的紧急情况下,邓小平对第六纵队负责人说:“目前只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打过去;另一个方案是就地分散同敌人周旋。尔后再找机会南下。”第六纵队负责人一听就急了,坚决表示要杀开一条血路,掩护野战军领导机关安全渡过汝河。

三、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广大指战员士气高昂,视死如归

强渡汝河的战斗开始了。纵队和旅的干部亲自下到团、营、连指挥作战。战士们英勇顽强地同数倍于自已的敌人拼杀。抢夺桥头堡的敌人被刘邓大军击退后,我后续部队陆续渡河前进。

各部队冒着敌机的低空轰炸、扫射和两边敌人近距离的侧射火力,边走边打,勇往直前,终于在大小雷岗和东西王庄一带杀开了一条血路,掩护着中原局和野战军指挥部突破敌人层层拦阳。顺利地闯过了千里跃进途中的这个险关。

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广大指战员士气高昂,视死如归,迎着敌军的枪林弹雨,前仆后继,义无反顾,突破国民党军队的汝河防线,直扑大别山而去。

这时,邓小平告诉部队:“我们到大别山还有一道天险——淮河。”淮河,是介于黄河和长江之间的一个最大的河系,由西向东贯穿河南南部与安徽全境。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途中的一道天然屏障。8月,正值雨季,淮河水上涨,水流湍急,无桥又无船,而敌人追兵与刘邓大军仅距15公里。

在指挥部里,刘伯承、邓小平连夜召开紧急会议,邓小平提议:“伯承、际春带司令部先行渡河,李达留下组织渡河,我在后组织部队阻击。”

“政委的话就是命令,我们分头行动吧!”刘伯承立即表示赞同。

刘伯承、邓小平握手分别后,刘伯承到了河边,除组织人员搜集船只外,还登上渡船,亲自用竹竿一点一点地测量水深,终于发现有些地方可以徒涉,又意外地发现上游有人牵马过河,遂立即让人通知李达、邓小平组织部队徒涉。刘伯承还十分严肃地指出:越是紧要关头。领导干部越是要实地侦察,粗枝大叶就要害死人!

天快亮时,河水水位又开始回落,真是天赐良机,刘邓大军立即开始徒步过河。8月27日,刘邓大军后卫部队刚过完淮河,淮河水位就突然上涨。恰恰把大批敌军追击部队挡在淮河北岸。敌军指挥官带领部队追到河边,得知刘邓大军是徒步过河的,也下令部队徒涉。结果许多人马未到河心就被激流冲走了。看着刚刚远去的刘邓大军,敌军只好“望河兴叹”,徒唤奈何。

河水涨落,本是自然现象,但当地人民群众却说刘邓大军有神仙保佑。国民党军队对此也惊叹称奇不已。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郭汝瑰,在年8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追击刘伯承部各路国军均被淮水所阻。据云,刘(伯承)军渡淮河系徒涉,国军一到即涨水,可亦奇矣!

年8月31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部队胜利到达河南省光山县北向店。脚踏着大别山的土地,多少干部心潮澎湃。热泪长流;多少干部在心中呼唤着“妈妈,我终于又回来了”;多少干部咬紧钢牙,在心中默念,“大别山呵,大别山!”当年的红军,鄂豫皖人民的子弟兵,如今挟着雷电、带着千军万马,终于又杀回来了!昔日横行霸道的“白狗子”们,请你们尝尝十几万人民解放军的铁拳吧!

从西征到长征,从鄂豫皖到川陕,从雪山草地到黄土高原。从东渡黄河到开辟晋冀鲁豫根据地,这批起源于大别山“闹红”的人民子弟兵。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大别山,思念着大别山的亲人、战友、同志呵……

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胜利了

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土地上,召开了刘邓大军干部会议。在一个破旧院落的一张八仙桌前,邓小平脚踏着大别山区的土地,向身披征尘的部下发表讲话:“我们已到了大别山,完成了战略任务的第一步,把蒋介石逼退了一条线,从黄河逼到长江。党中央说我们的行动是英勇的行动。另外,我们陈赓集团已挺进陇海西线,向伏牛山前进。这样,便以大别山、伏牛山和鲁西南形成一个简角之势,在这战略态势下,我们解放中原是有充分根据与条件的……”“重建鄂豫皖解放区的任务是十分光荣的,是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一页……”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胜利了。起义将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评价说:刘伯承、邓小平他们进军大别山呀,那是纵井救人,跳到枯井里去救人,自己就是很危险的事情,所以那刘邓是最危险的了。

进去(大别山),本身是个危险的事情,他敢于(进军),一进军大别山,就把整个状况都变了。(国民党军队)所有人马,大别山分一部分,徐州分一部分,华北又分一部分,济南又分一部分,国民党的部队都分散了。

就在刘邓大军胜利进入大别山时,根据毛主席统一部署,8月下旬,由陈赓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两个纵队又一个军,组成陈赓集团,在晋南、豫北一带强渡黄河,挺进豫西,进入中原战场。

随即,陈庸集团切断陇海铁路,东逼洛阳、郑州,西慑潼关。经3个月作战,歼敌4万多人,解放县城36座,在40多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

9月初,由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挺进鲁西南,南越陇海铁路,恢复和发展了豫皖苏解放区,兵锋直指开封、郑州,协同刘邓大军、陈赓集团,逐鹿中原。

至此,人民解放军南线三路大军,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起汉水、东迄大海的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形成了以鄂豫皖、豫西、豫皖苏三大解放区为依托的“品”字形阵势,纵横驰骋,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极大地威胁了平汉、陇海、津浦三路之敌和郑州、开封、徐州等地,调动和吸引了国民党军南线多个旅中90个旅的兵力,把战线由黄河南业推进到长汇北岸。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阵地。

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开端的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标志着中国战争形势的根本变化:中国革命已经从长期的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蒋介石的统治已经临近覆灭,中国革命新高潮已经到来,中国历史前进的车轮正在朝着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方向迅猛前进。

毛主席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言人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对三路大军逐鹿中原的重大战略意义作了高度评价,指出:“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从去年夏秋起渡河南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调动和吸引蒋军南线全部兵力一百六十多个旅中约九十个旅左右干自己的周围,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获得全国人民的称赞。”

作者简介:太史小生,历史领域爱好者,特别是热衷于党史、军史的阅读与写作。一直希望更清晰地去回望历史,更理性地看待历史,更流畅地书写历史。

欢迎广大历史爱好者斧正交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