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月2日蓝牌新规实施后,新规不仅对蓝牌轻卡车型的三围和发动机提出了新要求,还对蓝牌自卸车型的设计指标进行了更为严苛的规范。新规明确规定,蓝牌自卸车型的整车长度不得超过mm,货厢内部宽度不得超过mm,且后轮必须采用单胎设计,同时轮胎的总负荷不得超过车货总质量的.4倍。尽管市场上已久未见蓝牌自卸车型的身影,部分卡友对新规中的单胎设计表示疑虑,但最近我们发现了一款全新设计的单胎自卸车——新恺达G3。这款新车能否在市场上赢得蓝牌自卸用户的青睐,我们拭目以待。眼前这款恺达G3,是江淮汽车为应对蓝牌新规而精心打造的全新力作。细心的卡友们或许已经发现,其驾驶室设计颇有些恺达X5、X6载货车的神韵,整体外观呈现出一种圆润饱满的美感,与当下的审美趋势相得益彰。在底盘配置上,这款恺达G3搭载了全柴Q23型号柴油发动机,能够输出最大95匹的马力。同时,它配备了蒙沃5G28五挡带副箱的手动变速箱,以及.5T级前桥和3T级后桥,为整车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系统。此外,其整车尺寸严格遵循蓝牌自卸新规,货厢尺寸为2XXmm,且货厢栏板高度相较于之前的蓝牌自卸车型有所降低,从而有效遏制了用户私自提升装载重量、导致超载的行为。最为显著的变化体现在轮胎配置上。实拍车型的轮胎设计呈现出前小后大的特点,前轮尺寸为6.00R5LT8PR,而后轮尺寸则达到了/70R7.58PR。我们已知蓝牌自卸车的轮胎总负荷不得超过车货总质量的.4倍,约合kg。通过查阅轮胎负荷参数表,我们发现这款恺达G3的四轮负荷指数之和为kg,完全符合规定,因此车辆可正常上牌。它的出现进一步印证了我们的观点,即在新规限制下,蓝牌自卸车为满足载重需求,普遍采用前小后大的轮胎设计,这样能有效分担车辆货厢中部和后部的重量。同时,后轮选用/70R7.58PR型号,以优化承载能力。预计未来市场上新出现的单胎蓝牌自卸车,其后轮尺寸也将遵循这一设计标准。显然,合规标载并非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从新规下的单胎自卸车型的参数来看,其载重量已无法与老法规车型相抗衡。然而,厂家在设计之初就已充分考虑并避免了车辆的实际超载问题。通过采用3吨后桥、少片簧以及后单胎的设计,厂家有效地确保了车辆的合规性。据了解,恺达G3这款车型是经销商在尝试心态下从厂家引入的,它的出现填补了新规颁布以来的蓝牌自卸市场空白,首次登陆成都地区的新车市场。然而,蓝牌自卸车型的市场出现时间较晚,这引发了人们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延迟呢?据经销商透露,销售这类车型确实面临一定的压力,那么,这种压力究竟源自何处呢?经过近半年的市场走访,我们发现主机厂方面已逐渐适应新规要求,并开始了转型。自蓝牌新规传出消息以来,多数蓝牌自卸主机厂便停止了老法规车型的生产线,转而专注于新法规下的蓝牌自卸车型研发。今年2月左右,部分新规下的蓝牌自卸车型已成功公告,但因轮胎负荷指数的考量,部分厂家在公告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调整,最终确定了前后轮胎的合适尺寸。在今年的七、八月份,随着各大主机厂年会及产品展销会的相继举办,我们注意到,新规下的单胎自卸车型已成为展示焦点。经过观察,这些车型的轮胎设计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同时,各厂家还专门为单胎自卸开发了全新的后桥结构,并对刹车鼓、桥包、桥长等设计进行了改进,这些举措无疑增加了双胎改装的难度,从而消除了部分卡友后期改装的念头。目前,根据一汽红塔、江淮、南骏等主机厂的反馈,单胎自卸车型已陆续进入量产或最终测试阶段。若经销商在此阶段有大量订单需求,主机厂将有能力满足其订车要求。因此,目前市场上可见的单胎自卸车型,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厂家主推的新一代车型。然而,观察当前市场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多数主机厂并未将单胎自卸车型作为主打产品,甚至有部分主机厂透露,他们计划在明年年初才开始大规模推出这一车型。这引发了一个疑问:既然车辆已准备就绪,为何不立即投入市场呢?答案或许在于经销商的角色。从成都地区的市场状况来看,今年蓝牌自卸车的经销商们面临不小的困境。自今年月2日新规实施后,他们原本预期老法规车型将涨价,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近半年来,蓝牌车型的销售情况普遍不景气,市场整体氛围低迷。油价上涨与运价下跌的双重影响,使得多数经销商的门店冷清无人。这样的市场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年9月份。然而,自0月份开始,成都地区市场的顾客数量逐渐呈现出回暖的迹象。目前,经销商们正全力以赴地推销各种车型,尤其是那些-9月份未被销售出去但已公告的老法规双胎自卸车。这些车型成为了经销商们当前面临的主要压力。由于库存积压严重,经销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若不及时处理老法规车型,这种压力将持续存在。因此,当前市场上经销商并未广泛引入单胎自卸车型,它们主要以展示车和试售车的形式进入市场。目前市场上,仍有大量老法规车型尚未被完全消化。据了解,成都地区的经销商仍在以常规价格销售这些老法规车型,且价格保持稳定。同时,新引进的单胎自卸车型在价格上与老法规车型保持一致,未出现价格波动。那么,新规车型在市场上的反响如何呢?据经销商透露,尽管众多卡友对新规车型表现出兴趣,但实际购买意愿并不强烈。这主要归因于市场上仍大量存在老法规车型,同时,许多卡友的传统思维依然停留在“多拉多赚”的观念上。然而,经销商也指出,随着老法规车型的逐渐售罄,未来市场将全面上架单胎自卸车型,届时,由于法规的约束,用户的购车观念可能也会发生强制性转变。那么,用户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呢?通过深入市场了解,我们发现,以往许多蓝牌自卸车的实际运输载重量都维持在3-6吨左右,这样的总质量显然超出了4.吨的法规限制。若这些用户继续秉持“重载、超载”的观念,选择购买新车,那么他们所选购的单胎自卸车将面临诸多潜在风险。
老法规车型与轮胎负荷指数
单胎自卸车在承载力上相较于原先的双胎设计有所不及。以恺达G3为例,其前轮配备7.00R6LT07/02N8PR,后轮则为/70R7./32J8PR,这样的配置使其总承载能力达到kg,已逼近新法规允许的最大轮胎负载指数kg。然而,实际运输中6吨左右的运输需求显然远超单胎自卸车的承载极限。此外,单胎自卸车在后期改装和拓展方面也缺乏足够的空间。因此,用户更倾向于选择载重能力更强的老款车型,这样的选择显然是合情合理的。同时,蓝牌自卸车的用户需要调整他们的驾驶习惯。若继续沿用以往双胎自卸车的装载习惯,进行超负荷装载,将会显著提升单胎自卸车爆胎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新规下的自卸车设计为后单轮,一旦后轮爆胎,将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因此,这一用户群体必须改变其原有的驾驶需求,不能一味地追求重载。最后,单胎自卸车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面临的一个难题是,由于单胎设计,其后轮的实际接地面积相较于老法规车型更窄。在行驶过程中遇到泥泞路段或非铺装路面时,这种设计可能导致轮胎接地面过窄,进而影响车辆的脱困能力和增加侧滑的风险。以上所述,是当前多数用户对单胎自卸车的疑虑所在。然而,从制造商的测试结果来看,只要按照法规要求进行合规载重行驶,单胎自卸车在安全性和实用性方面均能表现出色。总体而言,蓝牌自卸车与蓝牌轻卡在新规的推动下,正朝着合规载重的方向发展。此次国家发布的蓝牌新规,在车型设计、公告申报及车辆上户等方面都更为严格,这将从根本上杜绝蓝牌自卸车的超载问题。
编后语:自蓝牌轻卡大吨小标事件曝光已有三年,新规终于落地。从法规的严厉程度来看,国家在治理超载方面的决心不言而喻。从制造商到经销商,再到用户,蓝牌车型已经历了诸多变革。未来是否会对货主和卡车司机制定更为严苛的“游戏规则”,目前尚难预料。
当前,已有不少用户开始选购老法规车型,蓝牌自卸车的整体销量呈现缓慢上升趋势。随着新规的执行已超过半年,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考虑入手。据成都地区经销商预测,老法规车型将在今年春节前后逐渐消化完毕。尽管目前仍有一些用户对新规车型持观望态度,但随着蓝牌新规的深入推进,单胎自卸车无疑将成为用户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