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淮地区和燕云十六州是怎样成为中原王朝军 [复制链接]

1#

导语: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历史上有类似于明清的统一政权,也有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北方地区政权,其实还包括漠北和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于不同的朝代,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上的分割线基本保持不变。南北方政权的分界线是江淮地区以及长江或者秦岭地区。而北方政权和漠北及东北政权的分界线则是燕云十六州和长城。这几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规律。

随着燕云十六州建设的完善与少数民族政权实力的强大,中原想要守住北方疆土,就得守住燕云十六州;而北方少数民族想要南下,就必须拔出这颗钉子。北方政权想要南下一统中原,就必须占领这片难以穿越的江淮地区。而南方政权想要抵挡住北方政权的进攻,就必须在这里设置重兵以及军事设施。那么燕云十六州和江淮地区为何会成为三地政权的争夺焦点?

燕云十六州

抵挡蛮夷的重要屏障

燕云十六州,具体是指幽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顺州、新州、妫州、儒州、武州、云州、应州、寰州、朔州、蔚州共一十六州。大部分夹在两座长城中间。负责供养戍边部队,联系后方等。燕云地区今位于现在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面积仅数万平方公里,整体比较狭长,从地图上看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战略纵深。

但是,就好像一张被连续折叠的纸一样,燕云地区山峦重叠,中间还有许多河流。地形崎岖,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唯一军事要地。所以,历朝历代都会在这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完善这里的军事防御体系,保证北方边疆的安全。而长城,尤其是明长城,即位于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更是军事防御的重中之重。

中国长城的巅峰之作——明长城

古代由于技术落后,国家对于部队的投送能力远没有现在强大。战争都是平面化,最多也只是凭借地形获得一些优势。许多王朝的边疆,基本都是以大山或者大河为界。

所以很大程度上来说,地形地势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华北平原有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等来保护。这些山脉成为了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天堑。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里的长城修筑的次数以及规模要远大于西部地区。

除此之外,除了大山,还有数条河流同样作为抵御游牧民族的绝佳防线。南北朝时期,能够守住江淮地区的政权都能够存在比较长的时间。毕竟,在那个冷兵器时代,火力投送能力最强的,也只有秦朝时期发明的三公床弩。但米的射程想要跨过一条近千米宽的大河,打击敌人,实在是太难了。

所以,高山和大河,成为了中原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绝佳的“马其诺防线”。

南方的天然长城

当我们仔细查看这些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权时,我们发现,存在时间比较长的刘宋,东晋,南宋,他们的疆域特点是北部的边界并不是在长江,而是推进到了淮河一代,甚至更北边。为什么?这就要说到战略纵深的问题了。

图五南北朝并立形势,北伐均以江淮地区为重点

以色列国土非常的狭小,几乎没有战略纵深可言。面对周围阿拉伯国家的进攻,理论上可以说,就好像在捏死蚊子一样。但是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也就是六日战争之后,以色列占领了戈兰高地,这给予以色列梦寐以求的战略纵深。这点小小的战略纵深在赎罪日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且扭转了战局。

肥水之战

同样的,长江与淮河之间地区面积非常大,由于淮河经常泛滥,水道密布,而在淮河的北边则是平原,河流很少。每当北方政权向南方发起进攻后,一旦进入了淮河地区,进攻速度就立刻放缓,因为军队的先头——骑兵部队碰到了大量的水道,需要大量的船只渡河才能继续发起进攻。进攻速度的下降使得南方政权有时间集结军队支援前线。

所以南北方政权的决战,也就经常发生在江淮地区。

比如说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淮海战役。

一旦江淮地区被占领,南方政权的军事力量只能退守到长江的南岸。但是长江虽然是世界上的第三大河,但并不是每一处都像三峡一样非常的湍急与狭窄,在江阴,江汉地区,两湖地区,水域开阔,水流平缓,都能够进行大规模的渡江作战。而所有以南京为都城的南方政权为了经济活动,都会在长江两岸修建大量的渡口。而到了两军交战的时候,这些渡口也可以被敌军利用,反而帮助他们跨越长江。

自然环境决定一切

燕云十六州和江淮地区的相似之处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南方政权,北方政权,漠北,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一旦相互对立,就会出现“秦岭——淮河”与长城作为各个政权的分界线。各地政权这样规定自己的疆域其实背后体现的是中国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的多样性的体现。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充足的降水和热量以及面积广大的水田,将老百姓辛勤劳作修建的梯田,让南方地区成为了水稻种植的绝佳地区。

而北方地区面积广大,多平原高原。但是比南方地区纬度更高,降水,热量都比南方地区要少。但是,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沿岸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人口优势和黄河泛滥带来的肥沃土壤让这片地区非常适合种植五谷。

至于东北,漠北地区,自然环境远远不如北方还有南方地区。由于年降水量已经少于毫米,没有谷物可以种植。但是有大片的草原,适合游牧业。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过于寒冷,热量不足,加上当地汉人少,农耕技术并未普及,游牧业成为了当地唯一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当地生产生活方式。而燕云十六州,江淮地区正是三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分界线。

军事力量的倍增器

燕云地区的地形及范围示意图

前面已经讲到三地生产生活方式的区别,燕云十六州和江淮地区成为了三大地区和政权的分界线。

但是,燕云地区和江淮地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作为天然的军事防线的同时也是军事力量的倍增器。

燕云地区由于从华北平原过渡到了内蒙古高原,海拔的上升导致从海洋来的暖湿气团被迫抬升,降水变得充足。而江淮地区凭借淮河和长江的大量支流,加上江淮准静止锋在此地停留近一个月,降水的充足让这里成为了水稻生产的重要地区。所以燕云十六州和江淮地区成为了南方政权和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基地。

庞大的粮食产量,自然也就成为了政权重要的赋税来源地之一,各地政权争夺的关键地区。战国时期,燕国将边境线推进到燕山一带,也就是为了占领燕云地区,作为自己的诸侯争霸的大后方与北击匈奴的前进基地。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都致力于将疆域边界推进到江淮地区以北,从而为自己的军事防御提供粮食和战略纵深。

既然这里适合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自然也就有大量的以农业为生的汉族人来到这里生活。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燕云十六州和江淮地区已经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历朝历代的燕王,将燕云十六州作为自己的中央,控制这一片地区的赋税,壮大自己的实力。明成祖朱棣能够发动靖难之变,最终夺得帝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里充足的兵源以及庞大的赋税。安禄山能够集结十五万大军在范阳起兵同样也是这个道理。相同的,南朝,东吴将南京作为自己的都城也就是因为,在保证自身都城相对安全,有长江作为天堑的情况下,尽可能靠近江淮地区,控制这里的赋税还有军事力量。

但是燕云十六州和江淮地区的区别在于对军队力量的帮助上有不同的侧重。骑兵,作为古代战斗能力最强大的部队,自然也受到了军事将领们以及中央或者地方政权的重视。并且会倾注大量的资源去建设精锐的快速机动反应部队。而燕云十六州,正是中国古代出产良马的地方之一。而江淮地区由于水网密布,水量大,水深的特点使得南方政权在这里的水军建设投入比较大。其作用在于江淮地区受到入侵的时候帮助军队进行防御作战,提供火力支援,承担运输任务。其性质和国民党长江三大舰队非常的类似。

南朝梁首都——建康

结语:

燕云十六州与江淮地区相距数百公里,因此在自然环境上,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这让这两个地区看起来毫无共同之处。但是回顾历史就可以发现,自然环境的不同反而使得这两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军事作用凸显出来。复杂的地形使得燕云十六州和江淮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地方政府的防守重点。巨大的粮食产量和税收成了当时古代政权的腰包。在支持军事力量建设和特勤建设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燕云十六州和江淮地区现在也是我国的经济中心。这其中,有历史的因素。尽管在古代,战乱不断,但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优势,这些地区一直是中国发展的排头兵,而且军事作用从未被削弱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